简历“高大上”是对招聘扭曲的逆袭
在高校的就业季,有一种让人忧心忡忡的现象正在悄然蔓延:原本只是学生会干事的身份,被夸张成干部级别;共青团员的身份,被轻率地“升级”为员;短暂的培训经历,被大肆渲染成名校的毕业资历。这些简历中的不实之词,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公开秘密,甚至演变为了比拼造假的恶性竞争。这种不正之风,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损害。(西安晚报1月6日报道)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恐怕无人能否认这一点。正如贾平凹的小说《浮躁》所揭示的那样,社会的浮躁状态和表面的空虚,在青年人的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大学生的简历如同被精心包装的礼物,外表“高大上”,内里却可能空洞无物。
文凭注水、简历造假,无疑是一种让人痛心的不良风气,对于诚实守信的求职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那么,这种风气为何能够形成并蔓延呢?这与一些用人单位扭曲的人才观有着莫大的关系。
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偏好,有的毕业生会在简历上对自己的政治面貌进行拔高,将共青团员身份写成员。本应以岗位需求对应聘者的个人能力进行考量,但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却更看重表面的光环和资历。比如,有的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导致毕业生将实习经历包装成工作经历。
面对严峻的现实和扭曲的人才观、价值观,一些求职者的造假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要工作,要生存,所以在职场竞争中选择妥协,迎合世俗价值判断。但要想真正扭转这种不正之风,除了对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更重要的是改变用人理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唯贤任用。那些文凭、资历、光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成为否定条件。更不应以相貌、身高、地域、年龄、性别等歧视,将优秀的求职者拒之门外。
只有用人单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招聘环境,才能彻底根除这种造假不正之风。如此,也就不会出现因为领导者的个人喜好,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扭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