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为何会持续三个月?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短史记》特推出抗战特刊,从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深入挖掘并解读了三十个关键的抗战节点。其中,第二期《淞沪会战》为我们揭示了这场会战持续三个月之久的深层次原因。
淞沪会战是中日开战以来的首次大型会战,由中方主动发起。人们不禁疑惑,为何国民会选择上海作为与日军开战的主战场,并不断扩大战争规模,使战事延长了三个月?
这场会战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华北军队在日军的重压下几乎无力应对,而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区作为国民的核心区域,有利于部署中央军,进行统一的指挥和调度。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保卫此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海地理环境复杂,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对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运动造成不便,为防御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战略选择上,国民必须开辟一个能由自己全权指挥的第二战场。淞沪会战正是为了分散日军对华北的攻势,打破敌人的战略,使其不能按照预定计划侵略华北。蒋介石曾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明确指出,该战区的任务是扫荡上海敌军的根据地,并阻止在沿江沿海登陆的敌人包围行动,以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
华北战场上,日军不断增兵,总兵力庞大,而华北军队军令不统一,使得国民无法有效指挥各军协同作战。在华北之外开辟第二战场,是蒋介石的必然之选。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在这场会战中,中方的防御准备和地理环境也为战事的延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陆上有数道防线,水上有长江天堑,这些都是保卫上海的有利条件。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之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选择、地理环境、国防准备到军力对比,每一个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场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生动体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