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成语意思是什么意思
哀鸿遍野:深刻描绘灾难中的民生悲剧
哀鸿遍野(āihóngbiànyě)是一个深具分量的汉语成语,源于《诗经》·小雅·鸿雁。它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了灾民们流离失所、呻吟哀鸣的悲惨景象。
在这个成语中,“哀鸿”指的是哀鸣的红雁,象征着那些因饥寒、灾难而流离失所的人们。而“遍野”则表达了这种悲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田野、郊区,处处可见这些无助的灾民。
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残酷剥削和疯狂敛财,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宣王继位后,一次清石参观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鸿雁在飞,哀鸣”的悲惨景象。
原诗中的“哭泣”的“嗷嗷”声,后来常用来形容因饥饿而发出的噪音,比如“饿着肚子(哭着急着给点吃的)”。
这个成语不仅仅存在于古老的文献中,它的意义在现代依然深远。在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争,人们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而在现今的某些情境中,如股市大跌、经济困境,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普遍的困境和苦难。
如清·梁启超在《新罗马》中所写:“哦,我记得罗马在历史上有多繁荣,但今天却充满了悲伤和悲伤。”又如清·汤斌在《绥休二邑秋灾情形疏》中所描述的:“今年春天卖儿卖女,有卖无受,以故悲鸿遍野,硕鼠兴歌。”这些生动的描述都展示了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再比如,《第二个太阳》第二章中刘白羽的描写:“这是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的大地,满目疮痍,悲鸿遍野!”以及《壮志录》中的描述:“他们亲眼目睹了悲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悲剧。”这些真实的描写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哀鸿遍野所带来的沉重和悲痛。
哀鸿遍野是一个深刻描绘灾难中民生悲剧的成语。它不仅仅存在于古老的文献,更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应当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