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为何不喜欢年轻时候的高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惊叹不已。就如那位后来声名显赫的高俅,在早年,他不过是东京汴梁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混混,甚至因为不务正业而被人轻视。那时的高俅,原名高二,虽有一身好武艺和踢毬的爱好,却未曾用这些长处去谋求正当的发展。
高二擅长歌舞、刺枪使棒,还颇有诗词歌赋的才华,可谓全才。他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却未曾修养。终日与一群不务正业的人鬼混,最终在东京城里惹下了众怒。被父亲发现后,他遭到了严厉的惩罚,被府尹责打四十脊杖,并逐出京城。
在秦楚酒楼的经历让他颜面扫地,无奈之下,他只能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尽管身处这样的闲汉聚集之地,高二的坏名声依然让他难以立足。柳世权虽为好人,但也并未轻易相信他。后来,在天下大赦之际,高二想要回家,请求柳世权帮忙写一封介绍信。柳世权出于情面,帮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给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董老板并未被高二的言辞所打动,他早已看透高二的本质,知道此人难以驾驭。于是,他将高二推荐给了小苏学士。
小苏学士是京城里的大才子,对道德文章有着深入的研究。听闻高二要来,他愤怒不已,认为这样的无赖怎能踏入他的门庭。于是他又将高二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这位皇亲国戚小王都尉与高二一见如故,两人臭味相投,遂成至交。此时的高二才明白,原来被百姓所厌恶的,正是权贵所钟爱的。
回顾高二的过往,百姓为何厌恶他呢?他不求上进,整日沉迷于提笼架鸟、风花雪月的消遣之中,虚度青春。他的行为不检点,缺乏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却擅长帮恶帮闲。他读书却不走正道,不追求功名利禄,却喜欢钻营、投机取巧。这些品行都是当时主流社会所不容的。
正所谓时来运转,尽管高二在民间备受排挤,但在上层社会却如鱼得水。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时的朝廷是否也有着深深的黑暗?而高俅的崛起,无疑为大宋王朝的稳定投下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他的命运转折,正是历史变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