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李宪,两度辞让,唐朝最聪明的王爷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旦的家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了多位杰出的皇室子弟。其中,长子李成器与三皇子李隆基,如同双子星座,各具特色,都是唐朝辉煌的写照。
史书记载,李旦共有六子,而在古代封建制度中,皇位通常由嫡长子继承。李隆基的才华和身份,似乎与皇位无缘。那么,为何李旦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老三李隆基而非长子李成器呢?
李成器,原名李宪,因避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后的讳而改名。他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乐章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使他曾在年幼时被册立为皇太子,然而命运多舛,历经波折。
神龙元年(705年),宗室发动政变,李显复位。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在这动荡的时期,李隆基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和勇气,与姑姑共同夺得了兵权,诛杀了韦皇后和安禄山。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终于登基。然而立储一事却让他陷入了困境。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隆基在此次诛灭叛乱中功勋卓著,实在难以定夺。在这关键时刻,长子李成器表现出异常的谦逊,坚决辞让太子之位。尽管唐睿宗李旦起初不答应,但在李成器的坚持下,最终同意了此事。
李宪为何愿意让出太子之位呢?他深知,即使登上太子之位,也可能只是姑母太平公主的棋子。他选择主动上表辞让司徒之职,保持与朝政的距离,不议论时政,不与人私下交往,十分恭谨小心。
公元742年,李宪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唐玄宗李隆基得知后悲痛欲绝,次日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李成器的谦让与智慧,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辞让太子之位,不仅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更体现了他对家族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担当。而李隆基的勇敢和智慧,使他成功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
这对兄弟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佳话。他们的才华、勇气和智慧,都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成为唐朝辉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