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赛区将全部使用绿电制冰(走向冬奥)
本报北京讯(德国网记者贺勇报道)——近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传来喜讯:首都体育馆成功完成场地制冰,这标志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块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诞生。这一技术的运用在冬奥场馆中尚属首次,也意味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成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运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奥运会。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奥建办副主任张本华透露,首都体育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场馆,其冰面尺寸达到了31米×61米,完美满足了这两项比赛的需求。截至10月24日,北京赛区的15块冰面已经全部完成场地建设。这些冰面分布在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以及首体园区等多个地点。除了首都体育馆外,其他竞赛场馆的制冰设备正在紧张调试中,预计在今年冬季全部完成制冰工作。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北京赛区的这15块冰面都将突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全部采用绿色清洁的制冰技术,其中7块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使制冰过程更加高效节能,同时也为运动员们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比赛环境。
据了解,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制冷技术,其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的跨临界特性,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控温,从而确保冰面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对于环保理念的践行,也展示了中国在冬季运动设施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实力。
此次首都体育馆的成功制冰,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做好了充分准备,也为世界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期待。相信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各国运动员将在这片绿色环保的冰面上,展现出更加精彩的运动瞬间。
(责编:胡永秋、胡雪蓉)—— 2020年11月24日 第14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