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消灭蜀汉后,为什么东吴还能在支持17年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车轮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缓缓前行,魏蜀吴三家的纷争成为时代的焦点。随着蜀汉的灭亡,那个曾经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被打破。孤立的东吴却并未立即被消灭,而是在西晋的进攻下坚持了十七年之久。究竟是何原因让东吴得以在这乱世中立足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东吴之所以能够坚持十七年不倒,离不开长江之险的地理优势。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以其强大的人口、士兵数量和经济实力远超过蜀汉和东吴。东吴却凭借着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成功抵挡了强大的曹魏。这条天然屏障使得东吴得以在乱世中立足。东吴后期还拥有名将坐镇,这也是其得以坚守的重要基础。
在蜀汉灭亡后,司马昭虽然派遣钟会、邓艾等将士消灭了蜀汉,但他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日益恶化。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随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由于司马昭的去世,西晋王朝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内部稳定,防止曹魏势力的死灰复燃,而非立即消灭东吴。
刚刚建立的西晋王朝不仅要处理自己的问题,安抚各方势力,还要面对刚刚占领的蜀汉地区的稳定问题。诸葛亮在蜀地的多年经营使得当地百姓对蜀汉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刚刚建立的西晋来说,需要加强对蜀地的安抚,等到能够全面掌控蜀地后,才是对东吴发起进攻的良机。否则,一边应对东吴的战事,一边又要面临蜀地的叛乱问题,西晋的压力将会倍增。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东吴得以苟延残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西晋面临的外部威胁。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家争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然而这三个国家几乎都面临边境少数民族的问题。西晋也不例外,北边的鲜卑族是其重要威胁。为了对抗鲜卑族势力,西晋耗费了巨大的人力、武力。司马炎将在北方对抗游牧民族,也是东吴得以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吴之所以能够在蜀汉灭亡后坚持十七年之久,既得益于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名将的辅佐,也与西晋内部的不稳、对蜀汉的安抚以及北方的威胁等因素有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东吴在这乱世中的生存之道,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