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另类防盗手段 在墓碑上哭穷诉苦
导读:本文将为您揭示古代另类防盗手段,即在墓碑上哭穷诉苦的野史秘闻。让我们一起跟随奇技网7月18日的报道,古代人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防范盗墓贼的。
在古代,盗墓现象十分猖獗。相比于黄帝陵等高级墓葬,更多的盗墓贼喜欢选择官贵商贾的墓地,因为这些墓往往缺乏复杂的防盗措施,而陪葬品却十分丰厚。那么,除了炫酷的黄帝陵防盗措施外,古人还有哪些另类防盗手段呢?
其中最为“虚伪”的反盗手段莫过于在墓碑上刻上防盗告示。1949年后考古发现的最有趣的一方反盗墓碑石,便是在徐州龟山汉墓中发现的。这座墓的墓主人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当考古人员在清理南墓道时,在塞石前端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碑石。这些文字实际上是第二代楚王刘郢的“薄葬”遗训。他声称自己的墓里没有随葬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只有一副棺材。他希望后世贤能大夫看到这段文字后,能够产生同情之心,不要盗取他的坟墓。
汉代社会富足的人们往往葬礼也极为豪华,刘注是否真的实行薄葬是存疑的。他之所以在墓碑上刻下这样的遗训,实际上是在给盗墓贼发布告示,告诉他们自己并没有丰厚的陪葬品,以避免被盗墓贼盯上。这种手段虽然虚伪,但也反映出古人对于防范盗墓的智慧。
刘注的这番鬼话并没有成功忽悠过精明的盗墓贼。考古发现表明,这座古墓早已被盗多次。据现场残存的钱币推测,最早的一次盗墓发生在王莽篡位时期,距离刘注下葬仅百余年。可见,盗墓贼对于墓碑上的告示并不买账,他们更看重实际的利益。
除了这种虚伪的反盗手段,古代人还采取了其他奇特的防盗措施。这些措施既体现了古人对于防盗墓的智谋,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死后世界的追求和信仰。这些野史秘闻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古代人在防范盗墓方面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在墓碑上哭穷诉苦的反盗手段。虽然这些手段并非完全有效,但它们却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于安全的追求。通过揭示这些野史秘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对于现代的安全防范手段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