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降将那么多 为何于禁投降会引起那么
你是否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呢?对于三国时期的名将投降事件,背后隐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那些选择投降的名将们背后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大将投降的现象并不罕见,降将遍地走。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这些投降行为相当宽容,并不认为投降是可耻之事。许多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投降后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投降前。比如曹操阵营中,有几位降将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并非所有降将都能得到同样的待遇。有些人因为投降而背负了沉重的非议,比如于禁。襄樊之战中,于禁的投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诟病。他被俘后,关羽将他关在牢中不理不睬,回到魏国后也受到了新主子的冷淡和同僚的鄙视。为何唯独于禁的投降引起了如此多的非议?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于庞德的宁死不屈与于禁的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庞德在同样的战争环境中,怒斥关羽宁死不降,而于禁却选择了投降。这种对比使得世人对于禁的投降更加不齿。
于禁的地位也是导致非议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曹操军中老资格的宿将和五子良将之首,他的投降对于士气的影响极大。假节钺的待遇更是让他在战场上拥有极高的地位,但他的投降无疑给魏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曹丕的态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于曹操的宽容,曹丕的胸襟显然要小得多。于禁回到魏国后虽然表面上没有受到曹丕的指责,但在他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故意画下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这无疑是对于禁的羞辱,最终导致了他的羞愧而死。
于禁投降的性质也与他人有所不同。相比于其他降将因为旧主已死或待其不仁而选择投降,于禁的投降更多的是因为贪生怕死。这种对比使得他的投降行为更加让人不齿。
于禁的投降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使得他背负了后人的诟病和不齿。这一降,让他的前半生努力付诸东流。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我们无法得知于禁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动机。或许他的选择背后有着无奈和苦衷,但历史已经定格,留给我们的只有叹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