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的权利为何会如此之大?为何皇帝不管呢
在皇权逐渐衰微的末年,由于无力抵抗势力庞大的宦官集团,朝廷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有各方势力的制约,但最终并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历史上,东汉、朝代最为严重。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宦官专权的朝廷格局中,大臣权重,皇帝则需要利用宦官来压制朝臣。
东汉光武帝吸取王莽篡汉的教训,在朝廷设置上别具一格。他未采用传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制度,而是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这样的设置减轻了三公的权威。黄门侍郎不再使用子弟,而是全部由宦官担任,为宦官参与朝政提供了机会。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也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外戚势力。尽管阴家知道谦退,但仍是帝国的重要支柱之一。
帝国的三大支柱包括宦官集团、外戚集团以及以三公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皇帝最信任的是宦官集团,因为宦官从未有篡位之意。即使在宦官势力最猖獗的唐朝,也只是杀掉皇帝另立新君。外戚集团因是皇家的娘家而得到信任。而士大夫集团则试图控制皇权,相对不受待见。但治国又必须依赖士大夫集团。当这三大集团力量均衡时,国家太平;一旦均衡被打破,国家便陷入混乱。
东汉中后期,继位皇帝年龄偏小,需要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执政依靠外戚集团,导致外戚势力壮大。当小皇帝成年后欲亲政时,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来对抗外戚,从而使宦官集团实力大增。这一时期的东汉历史就是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轮流执政的血腥杀戮中进行的。
谈及宦官权势时,“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句话常被提及。汉灵帝因年幼继位,张让和赵忠等宦官一直陪伴其成长,关系亲近。而且,尽管宦官可能对国家不忠,但他们绝对忠于皇帝。当皇帝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士大夫集团维护国家利益,而宦官集团则维护皇帝利益。皇帝宠幸宦官也就不难理解了。
宦官集团中也不乏能人和好人。如曹腾在宫中三十多年,声誉良好,能推荐贤人。尽管有矛盾,但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集团的冲突到了后期已经不可调和,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也是后来官员主张铲除全部宦官的原因。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朝廷的斗争也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