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奇闻趣事 2025-06-23 22:49www.178955.com天下奇闻

深秋的傍晚,云影已尽,清冷的月光如水溢出,洒满大地。银河静静流淌,明月悄然转向犹如明亮的玉盘挂在天空。此情此景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首词,创作于北宋熙宁十年的中秋之夜,凝聚着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再次分别的哀愁。

一、创作背景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北宋熙宁十年,恰逢中秋佳节,这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七年后重逢的日子。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他们又即将面临别离。这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氛围,为这首词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解读

上片描绘的是景色,暮云散尽后,月光清冷如水流淌,银河无声,明月如玉盘般高悬。下片则主要表达情感,人生聚少离多,明月依旧,人事已非,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三、艺术特色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词牌《阳关曲》本身就带有离别的情感色彩,与苏轼兄弟的情感相契合。通过对比手法,上片写月色的圆满静谧,下片写人生的无常和悲慨,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全词语言凝练,短短28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表达,将景色、情感和哲理融为一体。

四、名句赏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这首词的核心句子,也是情感最为深厚的部分。通过时空的对比,强化了人生的漂泊感和无常感。“此生此夜”的短暂与“明月明年”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不长好”和“何处看”更是深化了离别的无奈与不舍。整首词在明亮的月光和深深的情感中达到了高潮。

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兄弟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离别的哀愁,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表达手法,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5.com 奇丽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天下奇闻,奇闻趣事,奇闻异事大全,趣闻怪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历史趣闻,体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