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是什么 古人怎
除夕是一年之终,大年三十之夜的重要传统。这是一个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日子,承载了众多的传说和习俗。
在古老的年代,除夕的起源与逐除的习俗紧密相连。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曾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便是“除夕”的最初形态。而最早提及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史书。在周、秦时期,皇宫里在大年三十这天举行的“大傩”仪式,便是为了驱逐疫病之鬼,后来逐渐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除夕习俗。
在众多的传说中,有一个与守岁息息相关。大禹在外辛勤治水十三年,每当除夕之夜,其母都会燃放爆竹以解思念之情。于是百姓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除夕守岁”的习俗便流传开来。后来随着的出现,人们开始用鞭炮代替了爆竹。而关于除夕放爆竹的习俗,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曾面临一种凶猛的野兽——“年”的威胁,为了驱逐它,人们发现了红颜色、火光和响声具有威慑力,于是每逢冬天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桃木板,燃火堆,放鞭炮来驱赶年兽。这一夜过去后的人们互相祝贺庆祝胜利,于是红色爆竹便成为了除夕的象征。
再说到贴春联的习俗,它源于山海经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东海里的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上有金鸡报晓,而树的东北端有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他们负责监察鬼怪的行为。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便在过年时挂上刻有两位神名的桃符。后来桃符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这两位神将的形象也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所取代变成了门神。
除夕这一天,家人团聚一堂,围炉而坐,小孩嬉戏打闹,彻夜不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守岁。还有长幼聚饮的习俗祝颂而散也始于晋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逐渐演变成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的习俗。古人过除夕的方式充满了传统和仪式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除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它更是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的一种象征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特殊的日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更多关于除夕习俗的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