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计算机叫“大脑” 模拟人脑的神经形态计
《超越电子疆界:追寻计算机与大脑的融合之路》
回首往事,身为十几岁的少年,在遥远的加纳阿克拉,Kabena Boahen第一次握住电脑键盘时,内心激动不已。他感叹:“电脑是多么酷炫的机器啊!”而在其电脑的奥秘之时,他内心萌发了一种愿望:如果计算机能够拥有更多的非洲元素,会不会更加灵活、流畅且富有生命力呢?如今,身为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师的Boahen博士,正携同众多科研工作者一道,试图通过大脑的逆向工程,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奇妙存在。尽管它的组成单元神经元并不完美,运行缓慢、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独特的性质使得大脑具备了无与伦比的运算能力。面对挑战最大的超级计算机的任务,大脑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理解语言、进行抽象推理、控制运动等高级功能,都在一个比鞋盒还小的空间内完成,其能耗甚至低于家用灯泡。
为了赋予硅基设备如此强大的能力,研究者们不断新的技术路径。他们正在构建一种非数字芯片系统,并试图让其功能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大脑神经元网络。经过数年的努力,Boahen博士及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名为神经网格的设备,它能模拟出一百万个神经元的工作模式——相当于一只蜜蜂的大脑规模。如今看来,历经二十五年的漫长,“神经形态技术”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技术的潜力令人振奋。从智能手机到机器人,再到人工眼睛和耳朵,这些设备都将受益于这种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它们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且节能。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涌入,美国和欧洲各大机构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无疑,我们正在揭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一个计算机与大脑相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者的努力,未来的计算机将更加接近真正的“大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