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将刘汝明,被蒋介石授予逃跑将军称号
“逃跑将军”刘汝明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河北献县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在中华民国担任陆军二级上将,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佼佼者。这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的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刘汝明,一个名字,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他17岁便参将,参加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部队在面对解放军时却屡屡败北。在与解放军的战斗中,他逐渐丧失了信心,斗志全无。于是,他选择了消极作战,一遇到战事,能跑则跑。这种情况让之前一直赏识他的蒋介石也无奈,甚至送了他一个“逃跑将军”的诨号。
这一切,源于他与刘伯承的交战。解放战争初期,刘汝明在与刘伯承指挥的解放军的战斗中遭受了沉重打击。两次交战,让刘汝明对刘伯承心生恐惧,对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惧怕。从此,他在战场上遇到解放军便选择逃跑。
但刘汝明并非一直都是这样。他的官衔最高曾到兵团司令官,一路走来,他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第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在战场上,他镇定自若,用兵如神。这种能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军营中的刘汝明生活简朴,并不像其他将领一样野蛮霸道。他烟酒不沾,平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集中精力,深研兵法,掌握兵与枪。这样的生活态度,让昔日的同僚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刘汝明的抗战过程是怎样的呢?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用兵如神,为中华民族的抵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放战争中,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样的两面人生,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
刘汝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让人敬佩,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又让人叹息。无论如何,他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留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