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如何智取《兰亭集序》
追寻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的故事
在会稽山阴的古老名胜兰亭,有着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的美景。流淌的曲水环绕其间,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游人。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正值春意盎然的日子,王羲之邀请谢安等41位友人,来到兰亭共赏美景,度过一个特别的楔节。这场聚会上,他们饮酒赋诗,留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
那天,曲水流觞,觞酒漂流,谁接到觞酒就要即兴赋诗。这一独特的游戏激发了大伙儿的创作灵感,"一觞一饮"间,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王羲之作为此次聚会的东道主,不仅为这些诗篇作序,更是亲自书写了这个序文。于是便有了被誉为"行书绝世"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或《临河序》。
此序共28行,324字,字里行间洋溢着潇洒流畅的气息。其中的"之"字,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无一雷同。据传说,王羲之在写下此序后,曾感叹这是"神助",非他人力所能及。他将此作为传家之宝,传承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珍视此帖如命,将其藏于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当他听闻《兰亭集序》的真迹在辨才和尚手中时,多次派人索要未果。于是,他决定智取。通过派遣善于交际的监察御史萧翼,成功获取了真迹。辨才和尚失去真迹后郁郁成疾,不久便离世了。这一故事被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以《萧翼赚兰亭图》的形式生动描绘下来。
唐太宗得到真迹后视为神品,命人临摹多本分赐亲贵近臣。他对《兰亭集序》珍爱有加,曾多次题跋,甚至将其随葬于墓中。五代时期,军阀温稻盗掘了唐太宗的陵墓,《兰亭集序》真迹从此失传。尽管我们现在所见都是摹本和临本,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现出《兰亭集序》的风姿和神采。
这一传世之作不仅仅是一篇行书绝品,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每当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总会为之震撼,为之感叹。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