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偏安江南百余年,为何只有宋高宗被骂得最
江南百余年,宋廷多位皇帝偏安一隅,鲜有战事纷扰。在这些皇帝中,宋高宗赵构因求和心切、辱国丧权,被历史唾骂。今天,我们将深入赵构治国之道,揭示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赵构的治国理念中,最被关注的就是他对民生的忽视。他向金求和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现实却与此背道而驰。
在战争期间,赵构以“济”为名,向百姓预借赋税,这本质上是一种国债。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的时期并未如百姓所期待的那样带来赋税的减免,反而持续增加。绍兴十二年,他命令官田租佃人承担更重的税负,甚至有的州县在折纳税绢时加重剥削,百姓苦不堪言。
赵构在征收赋税时的手段也极为苛刻。他强迫百姓将零钱合并成整钱缴纳,实际上是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官府收取的赋税往往是百姓实际负担的两倍之多。这些赋税的增加并非临时之举,而是长期持续的。
百姓的苦难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尽管赵构似乎也对这一现状感到不安,但他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当江西帅臣张守请求减免百姓积欠的预买、和买之费时,赵构虽然犹豫,但最终在丞相的反对下未能批准。不久之后,各地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再次增加,百姓的苦难继续加深。
秦桧在历史上被骂名昭著,但很多人忽略了他也是赵家王朝的臣子,国家的衰败与赵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议之前,南宋只发生过一起农民起义,但和议之后,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起义的根源在于百姓对赵构治国无道的愤怒和反抗。
回顾赵构的治国之道,不难发现他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他口口声声求和、爱国爱民,但实际上却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样的皇帝,农民起义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我们在骂秦桧的也不能忘记宋高宗赵构的责任。只有深入了解历史真相,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