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鼎立竟是因流传下来的观念-

历史趣闻 2025-06-14 01:20www.178955.com天下奇闻

在历史的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形成了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分裂局面的出现,从深层次上说是源于两种观念的影响。

是分封制思想的残余影响。在分封制时代,诸侯国的人民对各自的君主怀有忠诚之心。虽然自秦汉以后,分封制被废除,郡县制得以实行,中央集权逐渐加强,但人心转变需要时间,分封制的观念仍有残余。

在三国时期,士大夫们仍然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们供职于州郡,尊长官为君。在他们的心中,“主公”一词有着极高的地位。只要是一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总会有一群忠诚的追随者。他们为主公尽忠,主公死后则为其戴孝,真正的天下共主观念并不强烈。

是南方风气的强悍影响。南方表面上温文尔雅,吴侬软语传遍四方,但内心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孙权并不需要联合刘备抵抗曹操。许多文臣主张迎降,但也有主张抵抗的。

《三国志》中载周瑜曾言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句话其实是针对当时形势的一种策略性言论。对于东吴的君臣来说,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过汉朝和献帝的利益。主和派和主战派都是基于东吴政权的利益最大化来考虑的,而非曹操的合法性问题。

从客观形势来看,主张和平是最符合东吴政权利益的。从力量对比来看,东吴胜算甚微。接受汉朝的册封不仅可以保存实力,而且仍然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主张对抗曹军则可能面临兵败国灭的风险。即使侥幸胜利,东吴也会元气大伤,并可能因此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张昭等文臣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孙权的主战决心并非基于理性考虑,而是源于他内心的倔强之气。这种倔强使他后来能够称帝,但也使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冒险的决策。

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使得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诸侯争霸、战乱四起的各种观念和利益也在交织碰撞。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君主,都需要在全局的角度上权衡利弊得失,以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55.com 奇丽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天下奇闻,奇闻趣事,奇闻异事大全,趣闻怪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历史趣闻,体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