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两次装病,为他带来了什么?
司马懿:装病背后的帝国权谋游戏
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的小编,一起走进司马懿的世界,探寻这位影帝般的角色如何在历史舞台上以其独特的“病”制胜。
司马懿,这个名字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并不轻易显现,直到中后期才频频露面。他历经一个魏王和三个魏帝,为曹家服务四世。他两次巧妙地装病,两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影帝背后的“病”。
在《宣帝纪》中记载,司马懿在汉建安六年时,曾以风痹为由拒绝曹操的征辟。当时曹操的势力正在上升,急需人才。司马懿因年少成名,家庭背景显赫,自然在曹操的征辟之列。面对曹操的邀请,司马懿却选择了装病。这是他的第一次装病。曹操是何等人物?自然知道其中的猫腻,于是有了第二次征辟。
为何司马懿第一次拒绝出仕呢?原因有三。曹操身边谋士如云,司马懿觉得难以脱颖而出。其父司马防效忠汉帝,与曹操的政治集团存在分歧,司马懿夹在家族与理想之间,左右为难。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司马懿不愿屈节侍奉。但第二次征辟时,由于形势变化,司马懿不得不接受。
第二次装病则是为了赢取更大的胜利。在司马懿68岁时,他以老伴去世为由选择归隐。当时他遭受曹爽的排挤,兵权被逐步削弱。张春华之死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理由在家韬光养晦。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少帝扫墓时,发动政变控制了京都洛阳。这次装病骗过了所有人,司马懿一举夺得了兵权。
仅仅凭借三千人马,司马懿就成功控制了京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政变发生在和平时期,没有外部敌人威胁;京中的武将没有采取行动,默认了他的行动;文官们对武将出身的曹爽专权不满,支持司马懿的行动;曹爽过于自大,离京时没有任何防备。高陵平事件后,魏国军政大权都握在了司马集团手中,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的一生最能隐忍。两次装病在家等待时机,第一次熬死了郭嘉,让曹操以命要挟其出仕;第二次骗过曹爽,拿到了军政大权。西晋成立后,司马懿被追尊为宣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耐心和策略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