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的一生到底有多悲催?
在元祐时期,哲宗皇帝的处境颇为尴尬。作为一国之君,他却被冷落、被忽视,这种待遇无疑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今天,我们将一同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元祐八年,随着高的离世,哲宗皇帝开始大力改革,改元绍圣,试图一雪前耻。他对于元祐大臣的打击力度空前,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意图彻底废除高太后的称号和待遇。向太后的及时阻止,才使哲宗未做出过于出格之举。哲宗皇帝的不满情绪源于多方面: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政策,对父亲神宗的变法措施进行颠覆性改动;对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心生怨念;更因高太后的种种压抑,使他终于无法忍受,情绪爆发。绍圣初,在进行郊祀大礼时,朝廷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能得到赦免。当大臣提议赦免贬谪的旧党官员时,哲宗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表示“绝不可以”。同样,在绍圣四年,对于被贬谪在岭南的元祐旧党,哲宗的态度同样强硬,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宗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更为严厉的攻击。司马光和等已经去世的人被追贬、削夺恩封,甚至他们的坟墓也被挖掘。尽管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停止,但他们的后代都被牵连遭贬。在世的元祐大臣更是被赶出朝廷,相继被贬到岭南,犹如被判了死刑。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由于新党与旧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宋哲宗的理想与现实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他更像是一个理论上的巨人,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力不从心。高太后对宋哲宗的过分呵护反而使他感到压抑和束缚。在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终于得以亲政。他崇拜他的父亲宋神宗,并急于实行父亲变法之政策。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素质,急功近利的做法适得其反。他的事业心和理想虽值得称赞,但现实能力却无法支撑他的理想。宋哲宗的理想与现实能力反差太大导致了他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他的天真和理想化使他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矛盾关系。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理想虽重要但也需要结合实际能力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