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时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真的舍得自
今天,奇秘网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托孤的深入,文章主要聚焦在刘备托孤时的那句“君可自取”,这究竟是何意味?
刘备,这位《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从“织席贩履”的平凡生活到“蜀汉开国”的辉煌历程,可谓历经无数艰辛。他早期曾投靠各路英雄,如曹操、孙权等,可见其早期生涯并不容易。但刘备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立足,除了他“皇叔”的身份,更因为他的赤胆忠心,他对百姓的关爱也为人所称道。他曾带着城中百姓一同逃往江陵,这一举动展现了他的仁义之心。
刘备一生以“仁义”为行事准则,以“扶汉兴刘”为毕生目标。但在临终之际,他却对诸葛亮说出了“君可自取”。在古代,皇帝的继承制极为严格,血脉传承至关重要。无论是刘备、汉少帝还是刘禅,都姓刘,那么让诸葛亮当皇帝是何意图呢?这岂不是否认了他自己争夺天下、安邦定国的初衷吗?
在我看来,刘备的此举或许是“无可奈何之举”。在丢失荆州后,蜀国形势严峻。早在刘备创业之初,诸葛亮就制定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最后夺取天下的战略。如今第一步已失,后续行动也困难重重。况且荆州的重要性对曹操而言不言而喻,再想夺回荆州并不容易。
刘备清楚蜀国的现状,无论是否让诸葛亮掌权,国家的发展仍需依赖诸葛亮。如果让刘禅掌权,蜀国的灭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那句“君可自取”,可以理解为刘备授权诸葛亮掌控蜀国一切的“圣旨”。连刘禅的皇位都可以取代,何况是让诸葛亮掌权呢?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刘”并非指具有皇族血脉的刘家,而是代表整个大汉民族。在刘备心中,他已经恢复了汉室的统治,而东吴也已向曹丕称臣。如果蜀国灭亡,那么大汉就真的彻底消亡了。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彻底的。他在临终遗言中也提到,希望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与诸葛亮共同处理国家大事。不难看出,刘备是真的希望诸葛亮能好好教导刘禅。但如果刘禅实在不争气,刘备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毁掉。这显示出在刘备心中,虽然儿子重要,但汉室正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