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歌的冷知识—国歌也曾改过词
《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国歌的不凡历程
每当庄严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激荡着对祖国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记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国歌,背后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才华横溢的田汉作词,天才音乐家聂耳作曲。这首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新中国的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即在1949年9月,会议决定在国歌正式制定之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这首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响起,为新中国揭开了序幕。
十年动乱期间,歌曲的创作者田汉遭受迫害,导致在正式场合只能演奏国歌的曲谱,歌词被暂时禁用。
1978年,随着国家的发展,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重新填写国歌的歌词。曲子仍然采用聂耳谱写的原曲,新的歌词更加突出了党的领导和对未来的向往。
十年之后,即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国歌的原词,撤销了集体填写的歌词。而到了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这是对其地位的再一次肯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全国人大在2017年9月1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对国歌的尊重和崇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每当这首歌曲响起,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声音,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辉煌,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它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