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 城隍庙里供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神:历史渊源与信仰演变
在清朝,从县级城市到大型都市,城隍庙是不可或缺的信仰场所。这些庙宇中供奉的城隍老爷,其实是大清阴曹地府的地方官,深受民间信仰的尊崇。那么,城隍神究竟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样的身份背景呢?
追溯城隍的历史渊源,可至古老的周代。当时的人们开始祭祀水墉神,认为其能使水土归其本位,保护人间免受水患。可以想象,水墉神便是城隍神的原始形象。
南北朝时期,城隍神的信仰开始萌芽,此时的他更多地被赋予了保卫城池的职能。到了隋唐时期,城隍神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除了守护城池,还拥有了止雨祈晴、助善除恶等超自然力量。
五代时期,各地的城隍神开始被封以名号。到了宋代,城隍神更是被正式列入大清祭祀神灵的范围之内,无论大小城池都建有城隍庙。元朝时期,城隍神更是被加封为护国保宁王和护国保宁王妃,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到了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城隍信仰达到了巅峰。各地纷纷封赏城隍神,每座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城隍神呢?实际上,这些城隍神往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或有德于民、有功于国,被民众奉为神灵。
以上海城隍庙为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当时上海县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为上海城隍庙,前殿供奉西汉大将军霍光,后殿则供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秦裕伯。而在战争时期,因江南提督陈化成的英勇抗敌和壮烈牺牲,上海人民将其奉为城隍神,并建陈公祠供奉。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化成的塑像更是被抬入上海城隍庙,形成了前殿供霍光、后殿供秦裕伯和陈化成的供奉格局。
如今,城隍庙已成为上海的一大文化地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而城隍神的信仰和故事,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多关于城隍神的奇闻异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神秘的城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