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生因名字不好丢状元 王国钧谐音'亡国
在古代,考试对于众多士子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其中一些奇闻异事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有一名叫王揆的士子,在十二年的科举路上被内定为状元。当唱名之时,顺治帝因名字的谐音想起了广为流传的剧本《王魁负桂英》。剧中,王魁是个负心汉,高中状元后抛弃了糟糠之妻。当唱名大臣报出王揆之名时,顺治帝脱口而出的玩笑话“是负心的王魁耶?”使得王揆的状元之路瞬间转为三甲。
无独有偶,七年的科考中,江苏人王国钧也被初定为一甲。王国的名字谐音却为他带来了麻烦。“王国钧”连读时与“亡国君”谐音,这被视为大忌讳。当垂帘听政的人听到这个名字后,十分不悦,于是王国钧也被降为三甲。
陈实是明永乐四年的进士考生,当时头名状元是莆田人林环。陈实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认为自己才华远超林环,却未能成为状元,于是上疏皇帝质疑选拔的公平性。皇帝高度重视此事,亲自召见陈实询问。陈实甚至向皇帝挑衅,要求当面答题以决高下。在朝堂之上,陈实因不满而吵闹,令皇帝大为不满,最终被降旨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不久,陈实及其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其他亲属也受到连累。直到嘉靖年间,此事才告一段落。
科举路上也有因偶然因素而发生的奇事。有一次,考生刘淮正在考场答题时,一阵风刮跑了他的卷子。当卷子被找回后,负责录取工作的杨阁老在卷子上批了“不谨”二字,刘淮因此落榜。大风刮跑卷子的偶然性使得这一事件颇具戏剧性。
<
也有因偶然因素而极为幸运的考生。刘之杰在科举考试中只完成了一道策论题,便因肚子疼痛而离开考场。他将未完成的试卷插在茅房门上,待返回时却发现试卷不见了踪影。然而几天后,他却发现自己中了进士且名列前茅。直到后来,他才得知是一位官员在考场偶然捡到他的试卷并帮他完成了剩余题目。
这些古代科举考试的奇闻异事,展现了考试中的种种奇遇和人生百态。士子们的命运因各种原因而转折,科举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